当防空警报的模拟声响彻上海民防科普教育馆,七(1)中队雏鹰假日小队的队员们正屏息凝视着循环投影中的战争纪录片。周末,这支由青春少年组成的实践队伍,以 “解锁城市安全密码” 为主题,在这座集知识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科普殿堂里,开启了一场关乎生命教育的沉浸式探索之旅。
在人民防空馆的展区内,歼击机模型群在灯光下折射出金属冷光,导弹发射系统的动态演示屏前围满了认真记录的队员。通过多媒体沙盘与战争影像的双重呈现,同学们不仅厘清了现代空袭的战术逻辑,更在亲手操作防空警报模拟器时,首次读懂了 “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 三种声频信号的生命意义 —— 那长短不一的鸣响,正是城市安全的预警密码。
防灾减灾馆内的4D影院正在模拟台风过境的场景,狂风裹挟着豆大的雨点砸在透明穹顶,队员们紧握扶手感受着风力等级的变化。“记住!台风来临要远离窗户,用胶带贴出‘米’字加固!” 讲解员的提示被实时转化为地铁逃生演练中的行动指南——在模拟烟雾弥漫的车厢环境里,队员们用袖口捂住口鼻,沿着应急灯指示的方向有序撤离。这种跨学科的知识联结,让枯燥的防灾理论瞬间有了生活温度。
“按压深度 5 厘米,频率 100 次 / 分钟!” 急救培训区的电子假人正实时反馈着队员们的心肺复苏操作。“以前觉得急救很远,现在才发现每个动作都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 队长小周在实践日志里写道。展区墙上的 “煤气中毒应急处理”“水中遇险自救” 流程图,此刻已转化为他们手机里的备忘录截图,成为随身携带的安全锦囊。
这场穿越国防展区、灾害模拟舱与急救课堂的实践之旅,不仅让少年们掌握了从防空识别到震后互救的20余项实用技能,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生命至上”的种子。正如教育馆讲解员所说:“最好的民防教育,就是让安全知识从展板走进生活,成为每个人下意识的保护动作。”雏鹰小队的少年们,正用脚步将这句话书写成青春的安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