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推进“双新”,2025年3月13日上午,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专家组沈兰、崔春华、胡爱花和俞海峰一行走进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初中部,在席璐校长的陪同下,与学校教师共同探讨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并对进一步优化大单元教学设计提供指导建议。本次活动主要分为观研讨课、专家评课和专家指导等环节。
一、观研讨课
物理组王夏副校长在“深潜探秘・物理原理的海洋征程”大单元教学主题下呈现了一堂主题为“浮沉的条件及应用——深潜器浮沉之谜”的课,这节课体现了跨学科整合与实践应用,融合物理知识(密度、压力、压强、浮力、简单机械)与海洋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等学科内容。通过模拟深潜器设计制作等活动,将理论与实际问题解决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深潜技术发展,激发科技报国情怀。
数学组王培培老师展示的课堂实践是《一次函数——无处不在的数学工具》,她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和应用意识。本节课围绕“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运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融合地理、物理知识,体现数学的工具性,体现数学的普适性,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关联意识,符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
语文组徐增雨老师的课为“行走的笔触:游记中的自然与人文——多文体视角下的中华胜景大观大单元教学设计”下的子任务。本节课以“多文体视角下的中华胜景大观”为核心主题,通过《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与《登勃朗峰》对比阅读教学设计,开展“游踪图绘制—语言风格辨析—人景关系思辨”三步探究,结合地理知识绘制地质示意图,以“自然与人的互动”为主题,完成融合科学性与文学性的跨学科写作,展示了跨界创作。本节课贯通“自然审美—人文哲思—生态责任”三重维度,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核心素养。
生物组吴俊琳老师展示的是“微生物”大单元教学中的一课“探究影响酵母发酵馒头的因素”。本节课聚焦“双新”改革,体现跨学科融合,并且紧扣新课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的大概念,将生物学知识与化学等学科知识融合,引导学生探究影响酵母发酵馒头的因素。通过设计探究方案、动手实验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双新”的教学理念。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运用AI工具辅助探究方案设计,体现了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专家评课
专家们深入课堂,认真观摩了四堂课的学习行为表现,并给予了宝贵的指导建议。沈兰老师肯定了老师们的课堂实践,提出大单元教学设计情境的选择不宜过多,一个大情境统领整个大单元,并且将大任务和核心素养融合在大情境之中。而且,真实的情境需要学生去体验、去感悟,真正贯彻“做中学”、“用中学”和“创中学”的新课标理念。崔春华老师明确了大单元的“大”指的是大情境、大任务、大问题,大单元教学既包括知识和能力,也聚焦素养的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AI工具赋能课堂是很好的尝试。AI工具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因此,教师需要兼顾发展学生科学思维和数字化技术赋能课堂教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胡爱花老师对大单元教学的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提出了专业的建议,教师可以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从而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俞海峰老师对老师们的课堂环节进行了点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专家们认为尚阳学校在大单元主题学习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在大单元教学的课堂上,老师们会注重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大单元教学设计还整合了跨学科实践,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他们也指出,大单元教学应注重知识结构化整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系统性学习。同时,还要关注学习评价和核心素养的关系,为落实育人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席璐校长感谢各位专家的指导建议,为尚阳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深入推进指明了方向,并鼓励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AI工具辅助学习,促进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三、专家指导
沈兰和胡爱花2位专家,还到了上外尚阳小学部校区,参观了百灵楼一楼的自然科学教室,欣赏了学生搭建的生物模型、绘制的科学海报、制作的科普故事等科创作品,对学校的科学课程文化和探究性学习环境布置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
此次专家莅临尚阳学校指导大单元教学活动,为深入推进“双新”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尚阳教师们感觉受益匪浅,教学理念和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教育的探索永无止境,尚阳学校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大单元教学在学校的深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