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40余名师生满怀期待,踏上了前往山西运城的五天四晚研学旅程。本次研学活动的主题是“河东寻根·山西晋南古建文化之旅”。
7月13日上午,师生们顺利抵达山西运城,参加开营仪式。王夏副校长对此次活动致辞,预祝本次研学活动能够顺利圆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真切地希望同学们通过这次活动有所收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综合育人目标。
祖庙寻访 义薄云天
红墙黛瓦掩在苍翠古柏间,朱漆大门上的铜环在日光下泛着幽光,仿佛藏着数百年的故事正要向外流淌——同学们的首站,便是这座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地处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被誉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同学们在这里认识了崇宁殿、春秋楼等主体建筑,还学习了斗拱、飞檐、雀替等建筑构件的名称和作用,深切感受到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
这里不仅是“武圣”关羽崇拜的发源地,更是中华忠义诚信精神的具象化身。关羽一生秉持“对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作战以勇”的准则,其忠义仁勇、诚信为本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照亮着同学们的成长之路。我们要把忠义诚信的道德准则根植于心,牢记于心,将关公文化所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德发扬光大,做一个讲忠诚、守信义、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
舜吟南风 盐湖探秘
夫盐,国之大宝。——三国·卫觊
在参观完关帝庙后,同学们又来到盐池博物馆,开启了对古老盐文化的探索之旅。
运城盐池位于山西晋南盆地,海拔320米,有“银湖”之称。它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起源于6500万年前,有4600多年采盐史,曾是大唐钱袋子,解放后成为我国最大无机盐生产基地,其“五步产盐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以“七彩盐湖”闻名,也是“中国死海”,文化与生态融合,魅力独特。
在盐池博物馆里,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盐池的历史风物,还学习了关于盐池的人文故事《南风歌》。相传虞舜曾在盐池附近抚琴吟唱《南风歌》,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感叹,既赞美了南风对盐池产盐的关键作用,也寄托了因盐业兴旺而百姓安乐的愿景。
盐雕艺术作为独特的文化创意形式,将自然矿物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在盐雕制作环节,同学们更是大显身手,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手工创新能力。同学们发挥创意和想象,制作的盐雕栩栩如生,姿态万千,不仅展现了同学们的艺术创造力,更传递了环保理念与文化传承价值。
就在这边的敲打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时,另一侧已铺开素色毡垫。几位同学换上古装,戴上黑色的书生帽,齐声吟诵。朗朗声线穿过庭院,与盐雕桌旁的热闹相映成趣,仿佛让这方天地同时回荡着传统手艺的温度与千年文脉的回响。
“参观河东盐池博物馆并亲手制作盐雕,像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盐与文明’对话,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创造的新鲜感。”一位同学在体验后有感而发。
一天的研学活动在关帝庙与池盐博物馆的探访中落下帷幕。同学们不仅触摸到关公文化的忠义底色,还感受到池盐历史的深厚积淀。相信这些跨越千年的文化印记,将化作成长路上的精神养分,指引着大家在接下来的旅程中继续探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