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感受晋地历史文化底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脉,7月14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师生们开启了寻根之旅新的一天。同学们参观了李家大院、飞天楼、司马温公祠,并聆听了“艺术瑰宝——永乐宫”专题讲座,在青砖黛瓦与岁月遗存中追溯历史故事,汲取精神力量。
走进李家大院:
品善信家风 学成人之道
首站来到素有“晋南民居瑰宝”之称的李家大院。这座始建于清末民初的晋商宅邸,以“善”文化闻名遐迩,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精湛,处处彰显着晋商家族的治家理念与处世智慧。
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漫步于错落有致的院落间,细看“百善图”砖雕壁画中“乐善好施”的典故,聆听李氏家族“富而不骄、乐善好施”的家风故事,从赈灾济贫到兴学助教,从诚信经营到惠及乡邻,一个个鲜活事例让“善”与“信”的模样愈发具体:“原来善良不是口号,是前辈们用行动做的事”。同学们感悟晋商家族将家风与商道相融的智慧,美德的根芽悄悄在心中生长。
登临飞天楼:
慨榫卯奇观 叹匠心巧思
随后,一行人来到被誉为“中华楼阁建筑活化石”的飞天楼。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楼阁以其独特的“无梁无柱、全木榫卯”结构闻名,楼体三层叠起,飞檐翘角如雄鹰展翅,斗拱交错似蛛网牵丝,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巍峨挺拔,不愧为“中华第一木楼”!
站在楼前仰望,精美的木雕花纹、寓意吉祥的砖刻图案映入眼帘,讲解员细致介绍了楼阁的建造工艺与历史变迁:从选材到施工,从结构设计到装饰细节,处处凝聚着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与创新智慧。同学们触摸着斑驳的木柱,听着“斗拱交错”的构造原理,直观感受古人“以木为骨,以智为魂”的建筑智慧。一位同学在笔记本上写道:“每个榫卯都藏着‘精益求精’的密码,这是古人写的‘建筑诗’。”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在触摸与惊叹中变得格外生动。
拜谒司马温公祠:
溯史圣遗风 承浩然正气
最后一站,师生们来到司马光的故里——司马温公祠。巍峨的温公塑像矗立在广场中央,高耸入云的姿态仿佛在诉说着这位历史巨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祠内古柏苍劲,碑刻林立,处处透着历史的厚重。在司马光生平展馆,大家通过文献资料、实物展品与场景复原,详细了解了这位北宋名臣“砸缸救友”的童年轶事、编纂《资治通鉴》的艰辛历程,以及他“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的治学态度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治史理念,“俭以养德、廉以立身”的为官之道,都让同学们频频点头。大家在司马光墓前驻足沉思,纷纷表示要学习他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与刚正不阿的品格风范,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努力学习的动力。酷暑日,先贤的风骨仿佛化作一阵凉爽的风,吹进了少年们的心田。
聆听永乐宫讲座:
赏壁画神韵 悟艺苑魅力
参观结束后,“艺术瑰宝——永乐宫”专题讲座如约而至。讲师用生动的视频和高清图片向大家展示永乐宫三清殿的《朝元图》,同学们盯着屏幕里“历经八百年仍鲜艳的矿物颜料”“上千个人物无一重复的神态”,心生疑问:“画师是怎么在那么高的墙上画画的?”“颜料是怎么磨出的?”从壁画的构图智慧到画师的匠心坚守,从道教文化的内涵到传统绘画的魅力,一个个知识点让同学们目不转睛。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对隔天的永乐宫之行充满期待。
此次活动,同学们在李家大院读懂“善信”的分量,在飞天楼惊叹“匠心”的神奇,在司马温公祠感悟“正气”的力量,更在永乐宫讲座中触摸“艺术”的温度。古老的历史遗存与鲜活的文化故事,让课本里的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大家纷纷表示,要带着这份行走的课堂收获继续探索传统文化,让美德、智慧与匠心的光芒,照亮成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