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聚焦单元整体教学,赋能课堂深度转型——上海市新优质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共同体第五次研修活动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9日  点击量:

2025年9月9日下午,由沈兰博士主持的上海市新优质学校课程建设研究共同体第五期研修活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尚阳外国语学校顺利开展。本次研修活动以“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领”为主题,围绕单元教学的整体性与结构化展开深度研讨,特别邀请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各成员校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研修活动由沈兰博士主持。

首先,郑教授从当前单元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切入,指出部分教师实践中“有单元之名,无单元之实”的现象。即便设计出任务链或问题链,学习目标与内容之间往往缺乏深层关联,未能真正形成有机整体。她强调,单元教学须以素养目标为引领,增强内容的结构性与整合性,避免教学的碎片化。

随后,郑教授提出,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结构应具备真正的单元整体性,将教材单元视为一个完整的学习生态系统。她指出,教学设计应注重学习内容的集中与关联,以典型、互补的内容共同支撑核心素养;强调实践活动的整合,使阅读、梳理、探究、表达等语文实践融为一体;同时追求目标、内容与评价的内在统一,以“教学评一致性”保障素养的真正落地,推动课堂实现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的深层转型。

活动中,郑教授以作家史铁生为例,生动阐释了阅读教学的战略意义——不仅关乎信息的获取,更关乎精神的建构。她指出,史铁生在身体“瘫痪”的困境中通过阅读实现精神“站立”,这正是语文育人价值的深刻体现。她提到,史铁生在身体“瘫痪”的困境中,借阅读实现精神“站立”,这正是语文育人价值的深刻体现。由此,她进一步提出系统阅读教学框架:从词、句、段等语言要素入手,逐步推进至探究性、驱动性问题,最终完成有层次、有深度的主题教学设计。

  结合真实教学案例,郑教授还展示了如何将新闻知识、批判性思维与阅读策略融入宏观框架,引导学生从“读新闻”进阶到“读社会、读世界”,切实提升核心素养与综合思辨能力。

在后续“大单元整体教学:从理念到课堂”微论坛环节,多位教师代表分享教学实践并提出困惑,郑教授逐一回应指导。

上外尚阳学校谷峪老师以《草原》《丁香结》为例,分享了读写结合的设计思路,并询问如何避免单篇教学割裂。郑教授建议进一步聚焦能力点(如《草原》中的“颜色描写”)开展深度训练,同时加强口语任务与写作目标的关联,提升教学的结构性与整合度。

王丹妍老师分享九年级多文体单元教学实践,提出学生在审美鉴赏方法提炼与评论写作中存在的困难。郑教授建议分两层推进:先帮助学生建立单元核心观点与方法的整合框架,再迁移至鉴赏实践,过程中需注重范本支撑与梯度训练。

徐增雨老师就“多文体视角下的中华胜景大观”大单元教学中的《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科考散文)与《登勃朗峰》(游记随笔)的比较阅读教学,向郑教授请教如何平衡文体差异分析与主题统整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郑教授指出落点不在文体上,而是阅读目的上,可以关注核心为什么要阅读?重心定位在人对自然的发现,聚焦观察与表达力。

上海市第四中学龙老师询问单元学历案设计中,除知识、主题外可依托的组织线索。郑教授强调,学科大概念、真实任务(如制定新闻标准、探究地域文化等)均可作为单元组织者,关键是要有贯穿始终的线索,以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与迁移应用,同时在落实国家课程基础上灵活整合教学资源。

活动尾声,主持人沈兰博士作总结发言。她表示,本次围绕“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领”的研修交流虽已落幕,但与郑桂华教授的专业探讨、各校教师间的实践分享并未就此终止,而是为后续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研究开启了新起点。

本次活动通过专家引领、案例剖析与实践对话,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单元整体教学的系统思路与实施路径。这不仅是一次专业研修,更是一场教学观念的刷新与课堂实践的启航。期待教师们将所学转化为课堂行动,真正实现单元教学从“有形”到“有神”的蜕变。